各地级以上市体育行政部门,相关省属体育场馆:
根据《吃瓜网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实施方案》(粤体办〔2018〕3号)要求,“广东省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工作”被列为省体育局随机抽查事项之一,为进一步做好“双随机、一公开”工作,结合我省实际,草拟了《广东省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工作“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现请各地市体育行政部门对征求意见稿提出修改意见(无修改意见的也需出具书面材料),于5月25日前报省体育局(群体处)。
附件:广东省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工作“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吃瓜网
2018年5月12日
(联系人:龙宇,联系电话:020-37591044)
附件
广东省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工作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为提高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根据吃瓜网 、财政部《关于推进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的通知》,财政部、吃瓜网 《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和《吃瓜网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实施方案》(粤体办〔2018〕3号)等要求,为切实做好广东省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工作“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定本实施细则。具体如下:
“双随机、一公开”,即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一、随机抽查对象
中央财政补助免费低收费开放的大型体育场馆,根据吃瓜网 每年补助情况动态调整《广东省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工作检查对象名录库》。
二、抽查方式
(一)随机抽取检查对象。根据《广东省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工作检查对象名录库》中各场馆分布情况,从兼具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实际出发,按照地理位置,以广州市为中心,划分为五个区域:一是省属体育场馆;二是中部地区5个地市(广州、珠海、佛山、东莞、中山);三是东部地区6个地市(汕头、梅州、惠州、汕尾、潮州、揭阳);四是西部地区6个地市(江门、阳江、茂名、湛江、肇庆、云浮);五是北部地区3个地市(韶关、清远、河源)。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采取分区域随机抽签的方式,每次从五个区域中随机抽取省直单位1个、中部地区7个、东部地区3个、西部地区3个、北部地区3个场馆,作为随机检查对象。每年抽查比例为检查对象名录库的20%以上。随机检查对象将在省体育局官方网站“双随机、一公开”专栏中公布。
(二)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每次实施随机抽查工作前五个工作日,省体育局相关业务处室从执法人员名录库中随机抽取两名执法人员作为该次执法检查人员。抽取检查对象和执法人员工作由局办公室和党办纪检人员现场全程监督。随机抽取的过程将现场拍照,结果登记由现场监督人员签字确认,并在省体育局官方网站“双随机、一公开”专栏中公布。
三、抽取时间和频次。每年随机抽查一次,在9月下旬完成“双随机”抽取工作,并于9月底前公布抽取对象结果,11月底前完成抽查工作。
四、检查工作规范。主要通过数据收集、实地检查和座谈交流等方式开展检查。实地检查时执法检查人员应当主动出示执法证。实地检查主要依据《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大型体育场馆基本公共服务规范>、<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综合评价体系>的通知》(体经字〔2014〕411号)相关规定执行。重点从开放情况(场地开放、活动承载、服务人数等)、管理情况(人才队伍、规范会、信息化)、综合效益(运营效益、社会影响)等三个方面八个小点以及是否按照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体群字〔2018〕49号)要求,在本级政府网站公开场馆开放情况进行检查。检查人员对照统一制定的《中央财政补助大型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情况综合评估表》(见附件)逐项检查并评分,检查结果由被检查对象现场负责人签字确认。
五、抽查结果处理及公开
1.针对抽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相关单位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和抽查不合格的单位暂停其申报补助资金的资格,待整改合格后重新申请审批。
2.抽查结果统一在吃瓜网 网站“双随机、一公开”栏目公示。抽查工作开展情况以文字材料的形式,分别于每年7月初和12月初报省体育局办公室汇总。
附件:1.广东省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工作检查
对象名录库(2017年中央财政补助大型体育场
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单位名单)
2.中央财政补助大型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低收费
开放情况综合评估表
附件1
广东省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工作
检查对象名录库
| 序号 | 检查名录 | 
| 1 | 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 | 
| 2 | 惠州奥林匹克体育场 | 
| 3 | 天河体育场 | 
| 4 | 湛江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主体育场 | 
| 5 | 珠海市体育中心体育场 | 
| 6 | 世纪莲体育场 | 
| 7 |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 | 
| 8 | 湛江市体育中心体育场 | 
| 9 | 韶关市体育场馆管理中心体育场 | 
| 10 | 梅县区曾宪梓体育场 | 
| 11 | 东莞市体育中心体育场 | 
| 12 | 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网球中心 | 
| 13 | 东莞篮球中心 | 
| 14 | 岭南明珠体育馆 | 
| 15 | 惠州体育馆 | 
| 16 | 梅县文体中心 | 
| 17 | 广州体育馆 | 
| 18 | 天河体育馆 | 
| 19 | 广州南沙体育馆 | 
| 20 | 长安镇体育馆 | 
| 21 | 新宁体育馆 | 
| 22 | 广州亚运城综合体育馆 | 
| 23 | 佛山市体育馆 | 
| 24 | 茂名市体育馆 | 
| 25 | 化州市康景体育馆 | 
| 26 | 信宜市绍秀体育馆 | 
| 27 | 电白体育馆 | 
| 28 | 汕尾体育馆 | 
| 29 | 阳江市体育馆 | 
| 30 | 湛江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 | 
| 31 | 湛江市体育中心体育馆 | 
| 32 | 河源市体育馆 | 
| 33 | 始兴县体育馆 | 
| 34 | 新丰县体育馆 | 
| 35 | 乐昌市体育馆 | 
| 36 | 博罗县体育中心篮球馆 | 
| 37 | 惠阳体育会展中心 | 
| 38 | 金山湖体育馆 | 
| 39 | 惠州市仲恺高新区体育馆 | 
| 40 | 惠东体育馆 | 
| 41 | 龙门体育馆 | 
| 42 | 剑英体育馆 | 
| 43 | 平远县文化体育中心 | 
| 44 | 中山体育馆 | 
| 45 | 小榄体育馆 | 
| 46 | 揭阳市普宁市明华体育馆 | 
| 47 | 清远市体育馆 | 
| 48 | 英德市体育馆 | 
| 49 | 怀集县体育馆 | 
| 50 | 封开县体育馆 | 
| 51 | 高要市体育馆 | 
| 52 | 德庆县康城体育馆 | 
| 53 | 潮州体育馆 | 
| 54 | 花都东风体育馆 | 
| 55 | 黄埔体育中心体育馆 | 
| 56 | 汕头正大体育馆 | 
| 57 | 汕头市潮汕体育馆 | 
| 58 | 阳春市体育馆 | 
| 59 | 东莞市体育中心体育馆 | 
| 60 | 江门市体育场馆管理中心体育馆 | 
| 61 | 阳山县体育馆 | 
| 62 | 珠海市体育中心体育馆 | 
| 63 | 塘厦镇体育馆 | 
| 64 | 大朗镇体育馆 | 
| 65 | 中堂镇潢涌体育馆 | 
| 66 | 恩平市体育馆 | 
| 67 | 珠海市斗门区体育馆 | 
| 68 | 开平市体育中心体育馆 | 
| 69 | 新会体育馆 | 
| 70 | 海珠区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 | 
| 71 | 高明体育中心体育馆 | 
| 72 | 凤岗镇体育馆 | 
| 73 | 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游泳馆 | 
| 74 | 天河游泳馆 | 
| 75 | 世纪莲游泳跳水馆 | 
| 76 | 金山湖游泳跳水馆 | 
| 77 | 湛江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 | 
| 78 | 汕头市游泳跳水馆 | 
| 79 | 东莞市体育中心游泳馆 | 
| 80 | 珠海市体育中心游泳馆 | 
| 81 | 高明体育中心游泳馆 | 
附件2
中央补助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情况综合评价表
场馆名称: (单位盖章)
| 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情况(综合描述,可另附页) | |||||||
| 
 | |||||||
| 评价指标 | 评价内容 | 分值 | 评价细则 | 自评分值 | 评估分值 | ||
| 得分 | 标准 | ||||||
| 一、开放情况(100分,比重40%) | |||||||
| 重点考察体育场馆开放、举办活动及提供服务的情况 | |||||||
| 1、场地开放 | 1.1 开放面积(*) | 体育场馆和区域内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用于提供体育及相关服务的面积比例 | 20 | 19-20 | 80%及以上 | 
 | 
 | 
| 17-18 | 75%—79% | ||||||
| 15-16 | 70%—74% | ||||||
| 13-14 | 65%—69% | ||||||
| 11-12 | 61%—64% | ||||||
| 10 | 60% | ||||||
| 1.2 开放天数(*) | 体育场馆和区域内的场地、设施全年开放天数 | 10 | 10 | 360天及以上 | 
 | 
 | |
| 9 | 350—359天 | ||||||
| 8 | 340—349天 | ||||||
| 7 | 330—339天 | ||||||
| 6 | 300—329天 | ||||||
| 5 | 270—299天 | ||||||
| 4 | 240—269天 | ||||||
| 3 | 210—239天 | ||||||
| 2 | 180—209天 | ||||||
| 1.3 开放时间(*) | 体育场馆、配套设施、户外场地每周开放时间 | 10 | 10 | 50小时及以上 | 
 | 
 | |
| 9 | 45—49小时 | ||||||
| 8 | 40—44小时 | ||||||
| 7 | 35—39小时 | ||||||
| 6 | 30—34小时 | ||||||
| 5 | 25—29小时 | ||||||
| 4 | 20—24小时 | ||||||
| 评价指标 | 评价内容 | 分值 | 评价细则 | 自评分值 | 评估分值 | |||
| 得分 | 标准 | |||||||
| 2、活动承载 | 2.1 体育赛事(*) | 每年举办或承办体育赛事数量 | 10 | 10 | 10次以上 | 
 | 
 | |
| 9 | 9—10次 | |||||||
| 8 | 7—8次 | |||||||
| 7 | 5—6次 | |||||||
| 6 | 4次 | |||||||
| 注: 1、举办省级及以下赛事计1次,国家级、国际级赛事计2次; 2、其他赛事观众人数超座位数50%,计1次,低于50%但超过30%,计0.5次。 | ||||||||
| 2.2 群体活动(*) | 每年举办或承办群体性体育活动(含群众性体育赛事)的数量 | 10 | 10 | 10次以上 | 
 | 
 | ||
| 9 | 9—10次 | 
 | 
 | |||||
| 8 | 7—8次 | 
 | 
 | |||||
| 7 | 5—6次 | 
 | 
 | |||||
| 6 | 4次 | 
 | 
 | |||||
| 注:活动参与人数超过1000人,计1次 | ||||||||
| 2.3其他文体及相关活动 | 每年举办或承办文化活动、文艺演出、文体讲座、文体展览等活动的数量 | 10 | 10 | 10次以上 | 
 | 
 | ||
| 9 | 9—10次 | 
 | 
 | |||||
| 8 | 7—8次 | 
 | 
 | |||||
| 7 | 5—6次 | 
 | 
 | |||||
| 6 | 4次及以下 | 
 | 
 | |||||
| 注: 1、活动参与人数超过1000人,计1次; 2、观众人数超座位数50%,计1次,低于50%但超过30%,计0.5次。 | ||||||||
| 3、体育服务 | 3.1 体育培训(*) | 每年体育培训的 人次 | 10 | 10 | 3000人次及以上 | 
 | 
 | |
| 9 | 2500—2999人次 | 
 | 
 | |||||
| 8 | 2000—2499人次 | 
 | 
 | |||||
| 7 | 1500—1999人次 | 
 | 
 | |||||
| 6 | 1000—1499人次 | 
 | 
 | |||||
| 3.2 运动健身指导(*) | 每年国民体质测试、运动能力评估和科学健身指导的人次 | 10 | 10 | 5000人次及以上 | 
 | 
 | ||
| 9 | 4500—4999人次 | 
 | 
 | |||||
| 8 | 4000—4499人次 | 
 | 
 | |||||
| 7 | 3500—3999人次 | 
 | 
 | |||||
| 6 | 3000—3499人次 | 
 | 
 | |||||
| 评价指标 | 评价内容 | 分值 | 评价细则 | 自评分值 | 评估分值 | |||
| 得分 | 标准 | |||||||
| 
 | 3.3 专业训练 | 每年承接专业运动队训练累计天数 | 10 | 10 | 270天以上 | 
 | 
 | |
| 9 | 181—270天 | 
 | 
 | |||||
| 8 | 91天—180天 | 
 | 
 | |||||
| 7 | 61天—90天 | 
 | 
 | |||||
| 6 | 31天—60天 | 
 | 
 | |||||
| 5 | 30天及以内 | 
 | 
 | |||||
| 注: 1、省级及以上专业运动队(员)或职业俱乐部运动队累计训练天数直接累计; 2、其他专业运动队累计训练天数除以2后再累计。 | ||||||||
| 二、管理情况(100分,比重20%) | ||||||||
| 重点考察体育场馆运营主体的自身管理和服务水平 | ||||||||
| 4、人才队伍 | 4.1 学历 | 场馆运营单位的员工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总员工人数的比例 | 20 | 20 | 50%及以上 | 
 | 
 | |
| 16-19 | 40%—49% | 
 | 
 | |||||
| 12-15 | 30%—39% | 
 | 
 | |||||
| 8-11 | 20%—29% | 
 | 
 | |||||
| 4.2 专业技能 | 场馆运营单位的员工拥有三级及以上职业资格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数占总员工人数的比例 | 20 | 20 | 25%及以上 | 
 | 
 | ||
| 16-19 | 20%—24% | 
 | 
 | |||||
| 12-15 | 15%—19% | 
 | 
 | |||||
| 8-11 | 10%—14% | 
 | 
 | |||||
| 5、规范化 | 5.1规范化管理(*) | 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程度 | 30 | 30 | 全面实行标准化管理,并通过相关认证,在同行业中起示范、引导作用。 | 
 | 
 | |
| 20 | 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较高,取得明显成效。 | 
 | 
 | |||||
| 10 | 管理制度健全、规范,执行情况良好。 | 
 | 
 | |||||
| 6、信息化 | 6.1信息化管理 | 场馆网络化服务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 30 | 30 | 完全实现网络化服务和信息化管理,提供网络预订,具备场馆联网健身消费的使用条件。建立场馆运营动态管理系统和统计分析数据库。 | 
 | 
 | |
| 评价指标 | 评价内容 | 分值 | 评价细则 | 自评 分值 | 评估 分值 | ||
| 得分 | 标准 | ||||||
| 6、信息化 | 6.1信息化管理 | 场馆网络化服务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 30 | 20 | 基本实现网络化服务,提供网络预订。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初步实现动态管理,并具有场馆公共信息适时发布、健身人次统计等基本功能。 | 
 | 
 | 
| 10 | 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具有场馆公共信息适时发布、健身人次统计等基本功能。 | 
 | 
 | ||||
| 三、综合效益(100分,比重30%) | |||||||
| 重点考察体育场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
| 7、运营效益 | 7.1 接待总量(*) | 每万平方米面积(场馆园区用地面积)全年接待人次(包括健身、培训、参与或观看赛事活动及文艺演出) | 20 | 20 | 40000人次及以上 | 
 | 
 | 
| 18-19 | 30000—39999人次 | ||||||
| 16-17 | 20000—29999人次 | ||||||
| 14-15 | 10000—19999人次 | ||||||
| 12-13 | 10000人次以下 | ||||||
| 7.2 接待人次增长 | 接待人次年增长率(本年度与上年度相比) | 15 | 15 | 20%及以上 | 
 | 
 | |
| 12-14 | 10%—19% | ||||||
| 9-11 | 5%—9% | ||||||
| 6-8 | 5%以下 | ||||||
| 注:每万平方米面积年接待人次(即7.1接待总量)达到或超过4万人次的,该项满分。 | |||||||
| 7.3 收支比例 | 经营收入与运营支出的比值 | 15 | 15 | 1.2以上 | 
 | 
 | |
| 13-14 | 1.1—1.2 | ||||||
| 11-12 | 1—1.1 | ||||||
| 9-10 | 0.9—1 | ||||||
| 7-8 | 0.8—0.9 | ||||||
| 7.4 收入增长 | 场馆经营收入年增长率(本年度与上年度相比) | 10 | 10 | 30%及以上 | 
 | 
 | |
| 8-9 | 20%—29% | ||||||
| 6-7 | 10%—19% | ||||||
| 4-5 | 5%—9% | ||||||
| 2-3 | 实现增长 | ||||||
| 注:经营收入与运营支出的比值(即7.3收支比例)达到或超过1.2的该项满分。 | |||||||
| 评价指标 | 评价内容 | 分值 | 评价细则 | 自评分值 | 评估分值 | ||
| 得分 | 标准 | ||||||
| 8、社会影响 | 8.1 公益活动(*) | 免费举办或承办体育赛事、群体活动、体育健身技能培训、国民体质测试及其他文体活动参与或服务人次 | 20 | 20 | 30000人次及以上 | 
 | 
 | 
| 18-19 | 25000—29999人次 | ||||||
| 16-17 | 20000—24999人次 | ||||||
| 14-15 | 15000—19999人次 | ||||||
| 12-13 | 10000—14999人次 | ||||||
| 10-11 | 5000—9999人次 | ||||||
| 8.2满意度 | 顾客满意度 | 20 | 20 | 80%及以上 | 
 | 
 | |
| 16-19 | 70%—79% | ||||||
| 12-15 | 60%—69% | ||||||
| 四、特色加分(100分,比重10%) | |||||||
| 在健身项目设置、经济社会效益、持续驻场活动举办、管理品牌输出、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可加分。具体根据场馆申报材料进行综合评价。 | 
 | 
 | |||||
| 合计: | 
 | 
 | |||||
| 1、 总分=开放情况得分×40% +管理情况得分×20%+综合效益得分×30%+特色加分×10% | 
 | 
 | |||||
| 2、 核心指标得分=加(*)的核心指标得分之和(共10项,满分150分) | 
 | 
 | |||||